结婚产业观察

196.9万对!2024年一季度结婚登记数据

2024年一季度办理结婚登记同比减少17.8万对,结婚人数下降大趋势未来不会改变;离婚人数降至57.3万对。

近日,民政部发布2024年1季度民政统计数据!

根据《结婚产业观察》整理,2024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量为196.9万对,较之2023年同期的214.7万对,减少了17.8万对,降幅明显。与此同时,离婚登记也从去年同期的64.1万对降至57.3万对,减少6.8万对。

2024年一季度结婚登记同比减少17.8万对

2017-2023年每季度的结婚登记对数以及占全年比例 来源:何亚福

从近几年的数据看,一季度结婚登记数通常最多,这与中国春节这一重要传统节日密切相关。2020年1季度受新冠疫情冲击,结婚登记数量异常走低,随后第二季度出现补偿性增长。

相比之下,2024年1季度的登记数量减少,表明疫情后的补偿效应已逐渐消退,且长期影响“婚姻市场”的因素依然在发挥作用。

下表是中国历年结婚登记对数以及初婚和再婚人数,数据来源是《中国统计年鉴2023》,其中,民政部尚未公布2023年的初婚和再婚人数。

来源:何亚福

从上表可以看出, 2013年全国结婚登记达到1346.93万对的峰值后,从2014年至2022年,结婚登记对数连续九年下降。2023年结婚登记对数上升到768万对,结束九连降。

长期追踪结婚登记数据的人口学专家何亚福表示,受育龄人口减少影响,中国结婚登记数从2013年达到峰值后,连续9年持续下降,2023年因疫情结束后的补偿性登记而有所回升。今年1度季度结婚登记数同比下降,表明疫情后的补偿效应已逐渐消退,预计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将持续下降。

何亚福指出,2023年结婚登记数从上一年的683.5万对,上升到768万对,主要原因是受2020-2022年的疫情影响,许多年轻人推迟到2023年结婚。但因人口年龄的结构性问题,结婚登记数下降的大趋势不会改变。2024年一季度数据的下滑,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趋势。

他分析,原因首先是年轻人数量下降。七普数据显示,中国80后、90后、00后的存活人口分别为2.15亿、1.78亿、1.55亿。

其次是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了1752万人。这些结构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人口形势的发展。

此外,初婚年龄推迟也是重要原因。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5.75岁,女性为24岁;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

结婚成本过高,经济压力过大,以及婚育观念的改变,也在影响人们的婚育行为。

当今社会,买房已经成为很多人结婚的必备条件之一,部分大城市的房价早已超出普通工薪阶层的经济承受能力。在部分农村地区,天价彩礼导致很多年轻男青年结不起婚。

何亚福说,尽管2024年出生人口可能会因延迟生育等因素有所回升,但从长期看,受年轻人口减少、生育观念变化等影响,中国生育率和出生人口数的下降趋势难以根本改变,除非未来实施强有力的生育支持政策以应对这一挑战。

为什么年轻人突然就不想结婚了呢?

现在年轻人不想结婚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五个可能的总结点:

1. 经济压力: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尤其是在城市中,房价和生活费用不断上涨,许多年轻人感到在经济上不够稳定来承担婚姻和家庭的责任。他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积累财富,达到自认为适合结婚的经济水平。

2. 职业发展:现代年轻人更加重视个人职业发展和教育机会。他们可能会将精力集中在工作和个人成长上,而不是早早步入婚姻。此外,工作市场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年轻人更倾向于等待稳定的职业前景再考虑结婚。

3. 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现代社会提倡个人自由和独立,许多年轻人享受单身生活的灵活性和自由,不愿意因婚姻而受到限制。他们可能更看重个人空间、旅行、探索新事物以及追求个人兴趣和爱好。

4. 社会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婚姻观念正在逐渐改变,不再将结婚视为成年人生活的必经阶段。社会对于非传统关系模式的接受度提高,如同居、单身或其他形式的伴侣关系,这减少了结婚的社会压力。

5. 对婚姻的担忧:一些年轻人可能对婚姻持有疑虑,担心婚姻会带来额外的责任、冲突甚至是失败的风险。离婚率的上升也可能让一些年轻人对长期承诺感到害怕,担心重蹈覆辙。

当然,这些原因并不是普遍适用于所有年轻人,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家庭价值观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对婚姻的态度和选择。

婚礼堂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随着人口红利下降、结婚人数逐年减少,婚礼堂企业将迎来更大的竞争。如何抢占“更少”结婚人群的“更多”消费选择,是每一个结婚企业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1.打造小宴会空间迎合市场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婚宴规模普遍有所缩小,餐标小幅提升与中小型婚宴为主的趋势,说明当下新人对婚礼更加崇尚“小而精”。

于市场而言,多元婚礼形式兴起。在婚礼形式上,多数青年普遍拒绝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传统婚礼,小型婚礼、旅行婚礼、集体婚礼、环保婚礼等多样化的婚礼形式逐渐成为他们的主流选择。

在婚礼场地上,一站式会所场地增多,国际大牌星级酒店强势进入婚庆市场。婚礼会所的宴会厅环境也随之快速升级,打造更加新颖、多元化主题风格的场地。

知名结婚产业观察家郑荣翔表示,在这样的现象影响下,未来,国内酒店小型宴会空间将成新的潮流趋势。

此外,随着年轻消费人群需求的不断提升,不存在一种婚企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这个产业必然也会随之升级,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细分婚礼市场:一站式婚礼会馆市场、婚礼酒店市场、海外婚礼市场、婚庆用品市场、婚礼全球旅拍等,新的业态模式必然会出现。

综上所述,2024年婚宴酒店行业呈现出个性定制、小规模化和自然环境融合等特点,对应着新生代消费者的喜好和消费行为的变化。

2.转向下沉市场,开辟行业新赛道

公开数据显示,在2020年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之后,下沉市场的消费升级将会在未来的5-10年将被全面激发出来。

婚礼堂发展到现在在一、二线城市的竞争日益激烈,且容量已接近饱和,但在下沉市场却仍有缺口。

对于婚礼堂行业而言,下沉市场是一片亟待占领的“丰饶之海”:囊括了近300个地级市、2000个县城、40000个乡镇的下沉市场,庞大的人口基数自然对应着同样巨大的市场潜力。

与已经饱和的一二线城市相比,在三四线城市的婚礼堂行业还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体量庞大的下沉市场更像待掘金地。这些城市的婚礼堂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长三角,在全国百强县“下沉”市场的机会特别多。

人情社会是主导模式,儿女嫁娶、人情往来,下沉市场对婚礼堂需求量巨大。对婚企来说,开掘下沉市场的潜力,也不失为破局之道。

3.消费需求多元,细分市场成趋势

新消费时代,伴随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与精细,在更垂直、细分之处也就有了更大的机会。

近年来,以婚礼为切入点进入细分市场的品牌比比皆是。据《结婚产业观察》不完全统计,目前麦当劳、海底捞、俞文清、喜茶、麻辣王子、全聚德、匡威、快手等众多品牌都有涉足婚庆领域。

从品牌纷纷布局婚庆、婚宴市场可以看出,一方面市场细分代表着新消费市场,是潮流与方向,前景光明。另一方面市场细分能与竞品区隔开来,产生差异化,形成品牌的竞争力。

目前,各个消费市场均呈现出了细分趋势,婚庆消费市场也是如此。随着消费升级,不存在一种婚企可以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细分婚礼市场:一站式婚礼会馆市场、婚礼酒店市场、海外婚礼市场、婚庆用品市场、婚礼全球旅拍等等。

4.多维度精耕领域,提供高品质产品

2024年,内卷的大潮依然凶猛,结婚行业的内卷已经渗透到了各个维度,内卷形式不断升级、迭代。如何破卷?唯有精耕!“内卷”与“精耕”相伴相生,行业越内卷,越需要精耕。

结婚人口红利消失,行业从“粗放走量”走向“精耕细作”,“精耕”的主旋律在结婚行业进一步奏响。

精耕就是要求结婚企业精耕品牌、精耕渠道、精耕用户,注重产品品质和创新,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口碑,提供更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以适应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5.单一婚宴业务模式,向人生礼宴的综合业务模式升级

消费场景过于单一,只是婚宴和婚庆的结合,所以缺少消费的延展空间。这是目前婚礼堂面临的问题。

婚礼作为一个超低频次的消费场景,仅仅是婚宴和婚庆的结合,缺少消费的延展空间。婚礼堂的竞争已经不在每年的所谓婚礼100天之内了,婚礼堂竞争的主要战场和机遇,在非婚礼日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展开。

事实上,在结婚这件事情背后蕴含着非常庞大的消费场景,也就是说拥有由婚礼而引发家庭深度消费的可能。

例如,格乐利雅就打破婚庆边界,推出百日宴、周岁宴等服务产品。除了和结婚、宝宝相关的产品之外,格乐利雅所属集团还有全家福、个人写真、旅拍等结婚相关的产品,并且逐步在婚礼产业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未来,婚礼堂的主体经营业务将从单一婚宴业务模式,向人生礼宴的综合业务模式升级。

目前,婚礼行业的发展受人口老龄化、新生代婚育观念变化、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较大,行业未来需要克服的发展阻碍既有品牌建设与口碑营销,也有技术应用方面的难题。对此,婚礼堂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