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乐喜娘婚俗”入选非遗!

结婚产业观察·2021-11-26 00:00
2097
喜讯!“长乐喜娘婚俗”入选福州长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闽婚协副会长 郑丹入选福州长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喜讯!“长乐喜娘婚俗”入选福州长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闽婚协副会长 郑丹入选福州长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2021年福建省婚嫁礼仪协会换届大会上,由福建长乐文旅局郑局长推荐的“喜娘郑丹”加入了闽婚协大家庭;在那次会后的晚会上,她一曲京韵歌曲惊艳四座,让八闽婚礼人真切领略了新时代喜娘的艺术风采。

郑丹及其创新的喜娘艺术,得到闽婚协的高度重视。很快,由闽婚协推荐,郑丹及长乐喜娘艺术团代表福建婚礼人,参加“2021中国婚礼人首届线上春晚”,走进全国婚庆行业的视线,并一举获得“优秀节目奖”“优秀组织奖”。该原创节目及长乐喜娘所表现出的艺术风采,受到世博研究发展联盟国际结婚产业联合会CEO、文旅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婚庆委员会主任 曹仲华先生 的高度评价。

作为汉族传统婚俗中协助执礼司仪的女性角色,喜娘文化可追溯到周代婚礼中的“姆”,即女师。“中国最早在《礼记》这本书中就记载了喜娘制度。喜娘在全国各地名称各异,比如北方称为“迎亲太太”,江浙一带称为“喜阿妈”,福州人称她们是“伴房嬷”。

“伴房嬷”在婚礼中主要承担照顾、陪伴新娘,协助婚礼进行的工作,其职业特征为熟知婚姻嫁娶中一整套礼仪习俗,且口齿伶俐,擅长现编吉祥话。随着时代发展,喜娘文化渐渐从婚礼酒桌的觥筹交错,悄然进入承上启下的民俗礼节。

清嘉庆年间,嫁到白田的方氏凭着在娘家学来的伴房术语,操起了”伴房嬷”的生计,这就是白田第一位”伴房嬷”。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伴房嬷”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风,”伴房嬷”也有了新名词:”喜娘”。然而,过去的喜娘行业服务说词缺乏创新,保留着旧时的粗放,从小跟随母亲(第四代传承人马宝芝)长大的第五代传承人郑丹的”出山”,为喜娘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从郑丹正式接手喜娘行业的那一天起,她在继承喜娘(伴房嬷)原有的婚俗、习惯的同时,努力学习长乐民间喜闻乐见的闽剧唱腔,青年人喜爱的流行歌曲,现代舞蹈等,在主持婚礼的同时,做到既能用传统习惯,又能应用现代的唱、舞以及流行唱腔为客人们献艺。让大家感到喜娘行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做到与时俱进,充满青春的活力。通过舞台把新时代的主流话语引入婚礼庆典,把“感恩”“宽容”“和谐”“孝道”等这些促进家庭幸福和睦的因素,完美地融入喜娘主持的礼仪中。

不断的实践、学习与提升,让传统喜娘文化散发新时代的光芒;郑丹带领的长乐区喜娘同事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文明的行为去指导工作的对象,用感恩、宽容、和谐、孝道促进了每个新婚家庭的甜蜜与幸福。让个人小家与国家大家庭融合起来,结合时代主旋律,把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肌体里。

艺术是一幅水墨画,点缀着一望无际的风景;艺术是一种舞蹈,绚丽着青春的色彩。郑丹和她的喜娘团队,正以青春的色彩描绘着艺术的人生,以青春的付出弘扬、传承和创新着传统文化艺术,不断推进着甜蜜事业的发展。我们为长乐喜娘婚俗点赞!为郑丹及伙伴们加油!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闽婚协;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

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