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婚宴:从吃饱到吃好,从流水席到特色婚宴

结婚产业观察·2020-10-20 00:00
1298
从资源稀缺到遍地开花,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结婚形式也愈渐丰富起来。

从资源稀缺到遍地开花,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结婚形式也愈渐丰富起来。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结婚作为人生大事,其“请客”的形式也在不断“升级换代”——“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

20多年前,北京是一个人均月工资仅100元的年代,而对普通百姓来讲,去酒楼办一场婚宴的花费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不仅如此,对那时的经开区居民来说,想要去酒楼办婚礼,还要声势浩荡的前往几十里外的“城里”,因为彼时的经开区周边几乎没什么饭店,所以当时最流行的婚宴“请客”形式就是在自己家门口摆流水席。

说起到城里酒楼办婚礼,20多年前的亦庄人可能没几个去过,但若是说起流水席,很多人都不陌生。这其中之一就有亦庄“土著”——大旭的爸妈。

大旭的爸妈是地道的亦庄人,也是北京亦庄几十年来变化的见证人,当时还未结婚的两家人都住娘娘庙附近,1993年二人结婚就是在自己家院子里办的流水席。

“那时候去饭店结婚也算是一件倍儿有面子的事,如果当时我们家附近有饭店,肯定也会选择去饭店办婚礼。”大旭妈妈花阿姨说起自己当年的婚礼,还心有“遗憾”。但当时的亦庄别说饭店了,连商铺都少得可怜,因为大家也都不愿意折腾,跑到几十里外去办婚宴,所以很多都是在自家办流水席。

“结婚前一个礼拜,亲戚、邻居就都跑来家里帮忙,搭大棚、买菜、择菜等,那时候屋里屋外都是人,打牌、聊天、嗑瓜子、喝茶……倒也是很热闹、很开心。”花阿姨回忆说,作为当时流行的婚宴形式,流水席虽说热闹,但是安全隐患却也很大,“我还记着当时因为土灶得封火,第二天用的时候因为大棚不透气,烧水也没开门和窗户,婚礼当天我差点儿煤气中毒”。

这样存在安全隐患的流水宴席,随着北京亦庄的逐步建成、发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北京亦庄从1992年正式开工建设,已由当时的荒地变成现在看得见水、望得见景的绿色之城;同时,随着以外资为主的企业投资的持续增强,产业的快速发展,北京亦庄的经济近年来取得跳跃式的增长,在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内城市配套逐渐完善、生态环境渐显优越,同时,区域内产业也逐渐成熟,区域人气逐渐提升,在城市中的价值认知也一路高走,产业逐渐成熟,高科技产业新城逐渐形成。北京亦庄已然成为了一座由现代、素雅、简洁的多元建筑错落、融合、混搭织成的通透有趣、生动、蓬勃的“风华正茂”的城。

转眼20多年过去了,大旭也在2020年9月份完成了自己的婚姻大事。大旭婚房的位置在贵园南里,两家老人就想着将婚宴酒店选一个离家近的。说起当时选择酒店,花阿姨感慨万千,“现在区内酒店到处都是,在酒店办婚礼也就是家门口的事”。花阿姨说,“遍地开花”的各式酒店,不光让酒楼婚宴逐渐走向平民化,结婚形式也愈渐丰富起来。

“准备婚礼的那段时间里,我妈经常感慨地说,现代的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那时候他们婚礼上能有几张照片、能有辆车就不错了,现在婚礼都在酒店办了,再也不像以前一样搭棚办喜事,而且各方面都有很多的选择,比他们那时候强太多了。”大旭说。经过大半年的比对,最终,经过两家人的综合考虑,大旭的婚宴场所确定在了北京亦庄荣华中路上的一家五星级酒店。

婚礼当天,高朋满座,热闹非凡,与20多年前大旭爸妈的婚礼现场相比,不仅氛围更浓,安全性也提高了。

从资源稀缺到遍地开花,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北京亦庄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花阿姨一家两代人的婚礼,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大旭和花阿姨看来,这是时代的变迁,也是北京亦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北京商报;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

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