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还是利益,诺贝尔奖教你婚姻应该划分到哪个心理账户

结婚产业观察·2017-10-17 00:00
5029
爱情和利益,哪个才应该成为婚姻的决定因素?在婚姻这个命题里,到底是需要理性,还是感性?

爱情和利益,哪个才应该成为婚姻的决定因素?在婚姻这个命题里,到底是需要理性,还是感性?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出炉了,理查德·塞勒,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奠基者,一位很多人都觉得永远不会拿到诺奖的经济学家。要知道,在十年前,“正统”经济学界一直是将行为经济学作为异端学科看待,直到今天,他的鼻祖被授予无上光环。

终于,经济学的侧重点终于从一门纯理性学科,开始转为研究人类不理性的一面。

(理查德·塞勒)

咳咳,今天的志酱画风可能和平日里是有一些不一样,就着今年诺奖的走向,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时下社会的热门话题:爱情和利益,哪个才应该成为婚姻的决定因素?在婚姻这个命题里,到底是需要理性,还是感性?

相信对于手机屏前的你,这也是个一直困扰的问题吧。

纯理性的婚姻是怎样的?

传统经济学把人定义为理性且自私的,认为人在决策时只会考虑利益的刺激,而不会受非理性的情绪影响。在纯理性观念中,婚姻是交易,是双方各取所需的结果。往小了说,计较利益得失的双方,结婚前要商量好买房谁出钱、每人出多少比例、要不要在房本上加上另一方名字、如果离婚了要被分走多少家产、家里的财谁来理、日常开销谁来付等等等等细节问题。

往大了说,有的人将婚姻看做改变人生轨迹、实现阶级跨越的工具,计算婚姻这桩生意能给他 or 她带来多少收益,计算这件事到底值不值得他损失相当长时间的机会成本,长年累月只对着这一个人,从而丧失了与其他人发生浪漫关系的机会。

在情感方面,又要算一算顾及对方的生活习惯需要自己牺牲多少、迁就多少,甚至就连磨合不下去了想要离婚放飞自我,都要考虑沉没成本,考虑在这个人身上付出了多少金钱、时间、精力,而如果有了孩子,还要考虑孩子的抚养费、精神状况等各方因素。再者,离了婚,要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一个人打拼的风险成本,在没有更合适的下家之前,离婚是否是一项合逻辑的决策?

总之一句话,人生每走一步都需要你在充分权衡各方利益后,再去挑选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一条路。

但是,如果真的每一步都这么走,你会不会累呢?如果每一步都思考那么多,你会觉得快乐吗?

毕竟我们不是《星际迷航》里崇尚绝对理性的瓦肯人,我们喜欢丰沛的情绪、喜欢多姿多彩的人生,而人生之所以有趣,就在于未知带来的惊喜。

(星际迷航中的瓦肯人大副Spock)

而行为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人的非理性。

能令我们感到快乐的婚姻是怎样的?

在进行这一个话题之前,我们先介绍另外一个概念:心理账户,这是这次的诺奖得主塞勒教授在1980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们不仅有对物品分门别类的习惯,对于钱和资产,人们一样会各自归类、区别对待,在头脑中为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从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举个例子,假如你花钱买了一张200元的演出门票,在演出当天丢了,与此同时,你可以花费同样的价格再去买一张同样的票享受同样的演出内容,你还会买吗?对此,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会。

相反,如果你准备去演出现场直接购票,但是在出发前发现自己丢了一张价值200元的购物卡,那你还会买票观赏吗?对此,大多数人的选择却是会。

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理账户中,演出门票的功能和购物卡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针对不同的功能,如何分配预算和管理收支,大体上需要一番平衡规划,而如何去规划,取决于你自己。

所以,对于婚姻,你会划分到哪一个心理账户中呢?如果你把它划分到属于利益的修罗场,那么它对你的意义就是投入和产出,如果你把它划分到属于爱情的净土,那么它就是让你心灵放松的栖息地。

人生如果事事权衡利弊,那么你会成为一台时时刻刻上紧发条的装置,慢慢的,你会形成事无巨细权衡得失的思维模式,这样冷冰冰的机器,是你想成为的吗?

当然,以上并不是想让你完完全全将一切都归于感性,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幸福美满的婚姻是要以富足的经济基础为前提,这样你才可以踏踏实实享受现世安稳,而不是花出一大笔钱以后再担心日后会不会生一场大病,担心自己朝不保夕。

所以,趁早划分一下你的心理账户,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衡量各账户的充值金额和收支状况。至于爱情要放到哪边,相信你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 原创声明:本文为婚嫁风向标转载,来源:大众点评婚礼志,志酱;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婚嫁风向标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婚嫁风向标(hunjia365),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

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