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礼仪式正在流逝……

结婚产业观察·2020-06-02 00:00
2781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构成婚礼仪式的很多文化元素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构成婚礼仪式的很多文化元素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图片来源:网络

传统婚姻仪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模式,它本身是由若干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丛构成,它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 并作为一个文化单位发挥作用,指导着人们的生活。

功能学派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主张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整体,每一种文化特质都应该置于这个文化整体中去考察。他指出应该以功能的眼光来理解文化现象,看具体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发挥什么功能,并且这一现象是如何与文化体系中其他部分所联系的。

半个世纪以来婚礼仪式传统文化流失

媒人角色的弱化

20世纪50年代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缔结婚姻基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中的个体是没有选抒对象的权利,而且认为子女成婚是父母完成上命的责任。一般子女到了适婚年龄,都是自己的父母托媒人说来。

对了女性来说,更多是处于被动,只能等着媒人上门来提来。男女双方当事人在结婚之前也是通过媒人了解对方,不让当事人见面,双方父母会千方百计通过媒人打听对方家庭的教门、信仰虔诚与否,是不是正派人家,有的还会打听上两辈人的情况,正因为如此,男女双方的感情和意愿会被忽视。男女双方父母不会面对面商量,媒人成为两方家庭沟通的桥梁,是两家的重要“参谋”。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也不能见面,真至新婚之夜。

图片来源:网络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女性,她们上学,参加工作,在婚姻方面有较大的自主性,大家会考虑两人是否受过高等教育,是否有正式工作,并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首先是考虑自己的意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是唯一的条件,虽然媒人的角色不像传统婚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在现代婚礼中,还是可以寻觅到媒人,尽管男女双方是自由恋爱,但双方父母还是会找出一位象征性的媒人来作为自己子女婚姻的见证人。

从“父母之命,媒为之言”到自由恋爱、自由结婚,从关键性的媒人到象征性的媒人,媒人的作用更多是由功能性转化为象征性,文化往往是“一个特定社会中代代相传的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包括技术、价值观念、信仰以及规范”,“媒人”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婚姻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文化的实在是由人创造的,它由人的行动、事件等构成。这些人的行动,事件,一方面被某种社会历史的客观化了的系统所组织,另方面,系统自身又渗透人的主观的内容个人的经验,情感和价值。

可见,人们在被已有的婚姻文化影响同时,也在积极作用于现有的婚姻文化体系,使其满足当地人的社会生活,从而在生活中、实践中推动了婚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现如今的青年男女从以前的亲缘关系(男女双方父母包办及家中亲戚长辈、媒人)地缘关系(邻居、媒人介绍)到现如今的业缘关系(包括同事、同学、朋友介绍等),媒人的作用更多是象征作用大于功能作用。

聘礼与嫁妆

结婚聘礼,在中国传统婚姻中均有规定与礼制。从婚礼中可以看出,男方在娶进媳妇之前,要花费巨大的财力和物力来准备聘礼和礼金,而且聘礼的数量和种类也大都是相对稳定的,人门称之为“风俗”。

图片来源:网络

“风俗”是一种依靠传统力量而使大家遵守的标准化的行为方式,这种“风俗”文化是能作用的或是发生功能的。

同时,女方父母在为女儿准备婚礼的过程中,要为女儿准备嫁妆并且还会给女婿赠送礼物。传统的社会里,50 年代初期聘礼有除了给新娘家的四色礼外,还有送粮油米面、吃穿用品,还有些以羊羔皮为原料的皮袄和皮褥子等,到了七八十年代,就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开始送金首饰等。

而现在人们的聘礼与传统婚姻的聘礼相比,从给新娘子的衣服面料和数量上都是没有可比性的,现在给新娘购置的衣服不仅美观而且时尚,面料也十分考究,最好是成套的,品牌的。首饰不仅有金首饰,还有钻石、宝石等昂贵的首饰,“干钱”也是一路飙升,有的其至给十万,这也主要取决丁男方家的经济条件,这笔钱已经由给结婚女子置办嫁衣的费用演变为女子购置嫁妆的费用补贴,男方家送的彩礼钱越多,女方家相应的陪的嫁妆也越多,也就是相当于西方学者说的“间接嫁妆”。

下表中可以看出50年代至今聘礼和嫁妆的变化。

我认为,聘礼是男方对女方家父母的一种经济补偿,无论是在婚礼中种类繁多的各式聘礼,还是女方在收到男方家聘礼时返回的礼物及用彩礼钱购买的嫁妆,总的变化趋势,从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后到现如今,嫁妆在现代婚礼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也就是男方送的越多,女方家相应陪的嫁妆也越多:若是彩礼多,而嫁妆陪得少,多数的人也认为这样没有面子。但随着现在社会的各种攀比跟风趋势,很多聘礼和嫁妆有的已经成为双方家庭的严重经济负担,有其者也会向亲戚朋友先借钱,后还债。这点也是值得深思的。

婚礼

结婚证的领取

以前人们结婚领结婚证是随意性的,在“父母之命”的背后是没有自主选择权利的,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个性化得以体现,在对待婚姻这一圣神事件中,结婚证作为双方爱情的见证以及法律上的认可,人们大多会选择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去领取,例如:情人节、每年的5月20日等等。由此可见人们对婚姻的自由以及对爱情的认可。

图片来源:网络

举行婚礼的日期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人们的婚礼时间大都是秋冬季,因为秋冬季是农闲的时候,亲戚们也有时间来帮忙,而且秋冬季是牛羊出栏的好时机,这个季节的气候也有利于储藏婚宴食物,不至于浪费食物,最重要的是因为秋季是个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可以有足够的财力办理婚礼所需的聘礼利礼金。

但是现在许多工作的青年会在大家休息的周末或国家的法定节日(五一或十一长假)期间举行婚礼,本人参加的婚礼也大多集中于五一长假和十一长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在节假日方便亲朋好友有充足的时间来参加婚礼,再者把婚礼时间放在节假日也会尽可能的不影响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指山:“文化,是包括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 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是在活动着的,发生作用的,而且是有效的。”因此,人们对当地婚期的选择都是根据不同时期当地人们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的婚礼大都是在冬季,有明显的农业社会印记。21世纪初由于人们有了固定的工作,在选择婚期上要考虑工作、空闲时间等因素,大都将婚礼安排在法定节假日中举行,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文化特点

婚礼地点的选择和参加婚礼人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正是建国初期,婚礼地点的选择大都是在男方家中举行,在家中开席待客。参加婚礼的人,大都是同坊内的乡里乡亲、还有双方家族的亲戚。可以看处一般是基于地缘、血缘关系的一些人参加婚礼,并且也受当时的交通工具和地域的限制。

图片来源:网络

21世纪初的婚礼仪式除了在男方家中举行还有在饭店举行,并且随着交通的便捷,随着当地人交际圈的扩大,参加婚礼的人也扩展到朋友、同事和同学等人,从最初的地缘、亲缘、血缘关系一直到现在的业缘。

同样的,现代婚礼中吸收了不止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元素,也有西方婚礼的文化元素。比如,本人在之前参加的婚礼上,婚礼地点在男方家小区的院子里搭建了一顶漂亮帐篷,帐篷入口处用花环制作了精美的彩门,帐篷内每隔五六米就有一个烧热的火炉,还有拉花装饰帐篷的顶部,在帐篷的最尽头贴着大红的喜字还有艳丽的图案。新娘被迎娶回来后,由男方专门请的司仪主持婚礼,随着司仪的辞令,新娘新郎在婚礼进行曲的伴奏下缓缓向帐篷内走去,面对送亲的客人,司仪首先向宾客展示结婚证,后又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期望。

这种中西文化元素相互结合的婚礼,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来自外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反映在年轻的男女身上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出来了。此外,家庭条件较好的,还会选择让新人外出旅行。

婚车的变化

当代新人的婚车不是建国初期的马车、花轿和驴车等了,而是现代化的小轿车了。

调查发现,现代的婚庆策划公司,不仅提供婚庆摄像、婚礼策划服务等,还相应的提供些婚车租赁和花车装饰的服务,人们在使用时不仅讲究车的数量,还十分注重婚车的档次,尤其是新人乘坐的“花车”,要经过鲜花装饰,即使是男女双方两家离得十分近,也会想法子在市里绕一圈再到新郎家。因为婚车的数量越多档次越高,说明男方家财力和身份也就越高。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看来,其实婚车的多少已经逐渐从实用功能变迁到一种炫耀的功能,这种潮流已经深深印在每个生活在当地的人们观念中,有条件的必须这样做,没条件的也要创造条件。男方家购买的不再是婚车本身的价值,而是通过其所展示的排场,获得大众对其的认可。“在人们抱着展示自己社会身份的心态而进行消费的时候,商品的身份价值或社会标志价值得到了实现。”正如大家所说:“婚车这个事情, 就是给别人看的,人家都这么做,你家要是不弄好点儿的婚车,就会被说没面子吧,为了面子,大家谁都会舍得的。

总结

通过对不同年代婚姻仪式比较分析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构成婚礼仪式的很多文化元素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里,媒人牵线成为青年男女结合的主要的,其至是唯一的途径。 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成为青年男女组成家庭的主要渠道。在恋爱自由、婚姻自由逐渐取代“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现代社会里,媒人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媒人的存在也似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从关键性的媒人到象征性的媒人,媒人的作用更多是由功能性转化为象征性,媒人的地位发生了并不华丽的转身。

在婚期选择方面,与20世纪初明显不同,人们对于现代婚礼时间的选择不再受农耕生产时间的影响,在时间问题上需要考虑的因素具有更多的现代性,比如:男女双方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尽量避免在繁忙阶段筹备婚事;远方亲属是否方便在这个时间段来参加婚礼;气候是否宜人,不要过冷过热,等等。随着交通的改善,路程上的距离被人为地缩短了,距离不再成为影响人们的活动的障碍。

现代婚礼的参与者不再像传统婚礼那样以血缘关系、亲缘关成为婚礼参与者同新人的主要关系来源。人们的婚宴也从男方家转向了酒店,其至是高级酒店。当下社会的婚礼仪式中的喜车车队早已不再是建国初的马车、牛个和驴个车队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小轿车。并且婚宴的规格,喜车车队的数量和档次成为人们评判婚礼主办方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参考。

从这些构成要素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婚礼仪式所发生的变迁,任何一种文化元素被创造出来后,既不会只为创造者所独有,也不会一成不变,不同的文化要素之间互相碰撞融合逐渐变成一群人或人类共同体共有的东西。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进激的历史;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

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