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夫妻的情感生活越不幸福,将越有可能导致孩子陷入病态婚恋的漩涡之中。
他们,就是中国家长。
“早恋”:中国特色的病态恋爱观
1.上世纪60年代,随着晚婚晚育的提倡,“早恋”变得政治不正确
千方百计干预你恋爱的家长,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对于“早恋”的深恶痛绝,可能只是那个时代思想植入的一部分。
2.社会舆论下,专家学者开始著书立说,广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应试教育的功利化,使得打击早恋合理化
大概是因为,我国家长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和科学的爱情教育。
爱也需要学习吗?答案是肯定的。
否则,一种不太健康的婚恋观,将在一代代的继承中,成为一种隐性文化,流淌在我们的骨子里。
催婚:中国特色的隐性控制狂
1.中国婚姻的任务化
百合网实体店广告,来源于网络
因为,你拒绝不了。
先别说一脉相承的孝文化观,让我们很容易认同“不听父母话就是不孝”、“不结婚就是不孝”、“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观点,就算你因为受过的批判性思辨教育而去质疑它,也会轻易被冠上“大逆不道”的罪名。
在道德律令和世俗眼光的双重压迫下,顺从家长的意见,无疑会是比较省心省力的选择。
2.基于血缘关系的孝文化
3.缺乏上升渠道的女性更容易被催婚
如果你说自己是同性恋、无性恋,他们一定不会同意。
如果你说喜欢上一个穷小子,他们也不会同意。阶级不对等的,统统都被筛选下去。
最好的对象,是毫无魅力可言,但诚意像钱包一样鼓胀的男性。长得丑点,他们放心。瞧瞧现在国民老公是谁就知道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女性缺乏通畅的进阶渠道,只能仰赖男性,特别是丈夫来获得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如果说现在的女性地位已大有改观,至少在你父母那个年代,在他们单位里是没几个女性领导的。
当然,在我们看来,如今的情况仍不容乐观,女性就业依然趋于边缘化、底层化,得到的社会资源更少,受到的保障也相对较为薄弱。
说到底,婚姻不过是一场财色交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至今还有指导意义,因为婚嫁仍然是之于女性的修罗场。在社会的长期灌输下,一部分女性,特别是享受了较多男权红利的那批女孩,欣然接受了通过嫁人改变命运的观点。
这一结果自然催生了“美女经济”和“女利主义”的蓬勃兴起,君不见多少女孩削尖脑袋跻身富豪相亲会,不惜挤出事业线,带上处女鉴定书,只为了争取后半辈子的衣食无忧?反之,支付不起交易费用的那批男性,则开始指责女性的拜金和势利。但这能怪谁?
不过,对大部分中产阶级来说,家长并没有奢望女儿去嫁一个亿万富豪,只要门当户对就行了。他们的紧迫感如此强烈,本质是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相信:在婚恋市场中,女性年纪越大,就越贬值。只好催促你早早嫁了,好“交易”一个比较不错的老公。
中国式家庭的轮回链条
为什么中国家长会这样?
如果一个家庭健康和睦,夫妻相爱,家长必然祝福并带动孩子走向自由独立。然而,对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来说,家长似乎无意切断与子女之间隐形的脐带,更无法理解孩子对于他们插手婚恋的愤怒和反抗。
归根结底,不过是家长从小受到的情感训练不足,自身人格尚未完善,夫妻间又没有充沛的情感交流,导致情感需求向子女逆向输出罢了。
中国家长常见“病症”,大致可归为这几类。
1.缺乏自我存在感/边界感
控制欲的本质,是没有自我。
“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感情训练,不是准备使其独立,而是使其永远地对自己依附。”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孙隆基这样解释“妈宝”是如何形成的。原因无他,不过是父母害怕孩子一旦出走,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在心理上无所依傍罢了。从这点看来,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和“孝顺”的父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巨婴”。
在中国家长中,母亲更是典型的低自我人格。传统的贤妻良母终其一生为儿女而活,她们一旦怀孕产子,将甘愿牺牲所有,只为了让子女得到精心照料。不能说这不好,但等到子女成年后,她们往往要求子女留在临近城市,从事稳定的工作,听从自己的意见。
而这一切,是以偿还、报恩、反哺的形式出现的。换句话说,母亲对子女的关爱既是脐带也是锁链,搞不好将限制孩子的独立发展。
至于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对母亲的期望造成的。在母辈的适婚年龄,外界更多以生育孩子的温床、侍奉公婆和老公孩子的保姆角色来要求她们,如果将太多精力放在个人事业和兴趣的开展上,将被认为不适合当一个好母亲。
难怪母亲在我们心目中,恒常以磨灭了个性、为家庭奉献一生的模糊形象出现,因为那正是社会教育的结果。
实际上,自我的存在就意味着边界的存在。对于缺乏自我存在感的人,自然也很难有明确的自我疆界。
所以,这样的父母,他们的家长意识非常强烈,却没什么边界意识。如果你谈恋爱没有提前告知,或自作主张嫁娶一个他们不甚满意的人,他们一定想方设法干预一番——虽然你已经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了。如果你拒绝了他们为你张罗相亲、安排婚事的主张,他们同样会觉得你是不孝子女。
2.婚姻的貌合神离
不少中国式婚姻里的恩爱夫妻,看似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实则属于假性亲密关系。
在他们青春期时,基本对一切男女关系都采取回避闪躲的态度,故而失去了宝贵的爱情训练,使得感情磨合中的诸多问题在步入婚姻后才显山露水。
就像孙隆基说的,“这种倾向,常使一个人将青春期整阶段的抹煞掉,而结婚遂变成时辰到了自己不得不去履行的态度。”因此,在他们对待“合约式婚姻”的态度上,往往形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压抑自我去履行义务,一种是全然弃家庭于不顾,去外面寻找新天地。
而对于把婚姻当作职责肩负起来的那拨人,必然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怎么一点都不领情!”
不睦夫妻很难给予孩子较好的婚恋指导,因为他们自身婚姻就是由一些错误观念所构筑的。
一来,他们没体验过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对深刻、自由、互相回应的感情联结缺少亲身实践;
二来,因为缺少夫妻之间应有的亲密感,只能以催促儿女结婚这样方式来进行情感互动,弥补自己的情感需求,故而形成一个恶性循婚。
也就是说,夫妻的情感生活越不幸福,将越有可能导致孩子陷入病态婚恋的漩涡之中。
3.社会共同心理的推波助澜
有时候,家长逼婚并非单枪匹马行动,而是与“催婚者联盟”联合作战。
一个猜想,为什么逢年过节,大伙被催得最厉害?大概是只有这个时候,七大姑八大姨、二大爷三老舅这些持相似观点的人才会齐聚一堂,形成一个“回音壁”,相同的意见便不断得到强化。
你的家长身处其中,哪怕婚恋观与亲朋戚友不尽相同,也很难毅然决然地说:“不,我们家孩子想什么时候结婚就什么时候结婚,我不操心。”
同样的,如果你父母长期交往的人观念都比较开明,那么他们也更倾向于鼓励你自由把握婚恋的节奏;反之,他们将更倾向于敦促你按照他们的意愿结婚。一个集体中紧密联结的人总会互相影响,无论他们愿不愿意。
所以,你母亲去搓麻将或跳广场舞回来,很可能突然和你说:“隔壁家那谁的孩子都结婚了,你什么时候也能带个男/女朋友回来啊?”这时你会知道,她是被他人影响的。由于同辈效应,你的父母将和他们交好的人三观越来越相近,劝婚的口吻也会越发相似。
助你反击逼婚的实用小锦囊
告诉父母催婚是一项失败的投资
所以,面对催婚有什么办法摆脱?
第一个方法,用他们自己的逻辑击败他们。
有人面对催婚倾向于讲道理,譬如还没遇到有感觉的人啊,自己是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啊,虽然都属于理性客观的理由,但不要指望家长能从你的层面理解你哦。
我们前面说过,中国式婚姻的本质是代际供养体系,什么“感觉”啊,“不婚”啊,隔着时代的鸿沟,这些坦诚的言论只会让父辈勃然大怒。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告诉他们草率结婚乃一项失败的投资。没错,实际点,从利益的角度告诉他们催婚是站不住脚的。
如何措辞取决于你们自己的实际情况。示范一下,如果家长以“女生不抓紧结婚就不吃香了”为由逼婚,你可以回一句:“女生要把一生的青春、贞操、情感、时间都投入到婚姻里,如果不谨慎选择,随意敷衍地嫁给一个男人,投资失败就是一辈子的痛苦,再也没法回头了。”那么他们绝对哑口无言了。
对于男生来说,你可以这样回应:目前经济基础还不够扎实,希望父母出钱给我买房,否则没有姑娘愿意下嫁。如果你爸妈没有这么做,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催婚了。
抱团取暖,不因父母施加压力而妥协
既然逼婚者可以找到他们的组织,那么你也理所当然可以找到与你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一个“反逼婚联盟”。
你们可以线上分享反逼婚的经验、心得和小故事,线下发起好玩的聚会和活动。
更重要的是,孤军奋战的恶劣心情被冲淡了。你不会因为被父母逼急了,没头没脑地栽进一段婚姻里,因而耽搁了自己后半生,或陷入一场闪婚闪离的闹剧之中。
甚至你还可能在里面找到真正的挚爱。
所以我要说的就这么多了。不要因为父母的无心之举而妥协,也不要为上个世纪的错误观念买单。你的人生是你的,你的爱情也是你的。
一个人有权利什么时候想恋爱就恋爱,什么时候想结婚就结婚,哪怕你最最敬重的父母施加压力给你,也不能为了顺应他们的要求而违背个人意愿,否则,你的一生将有可能在无尽的后悔中度过。
婚姻只有爱,是万万不能的,但婚姻一旦失去了爱,也就失去了全部意义。
[ 原创声明:本文为婚嫁风向标转载,来源:上海市婚姻介绍机构管理协会;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婚嫁风向标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婚嫁风向标(hunjia365),定时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