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KO首次自述 | 小盛影像风格究竟是如何打造?

结婚产业观察·2018-03-27 00:00
2947
既做独立制片又做独立导演,还身兼工作室管理者,将近10年一路走来,作为视频艺术工作者的他从未放弃创作。

既做独立制片又做独立导演,还身兼工作室管理者,将近10年一路走来,作为视频艺术工作者的他从未放弃创作。

文章转载自:婚礼业内参(hunliye,高参君)

盛曦阳,更多人记得的他的是Miko,也有很多业内朋友叫他小盛,一路走来,创立了miko’sfilm 视频工作室、卢米埃尔导演工作室,到今天的壹伴电影工作室的创始人。既做独立制片又做独立导演,还身兼工作室管理者,将近10年一路走来,作为视频艺术工作者的他从未放弃创作。

今天听听他跟大家说些什么?

风格:我的风格说到底还是“内容为王”

2008年,学校里打零工时候就开始了拍摄视频的工作。那个时候就是去模仿、学习优秀的前辈,比如早期的汤池、24格等他们都是我的学习对象。

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慢慢地发现自己的主观意识开始往上冒,发现我有一个自己的认知,自己对于这件事情判断。而且,我的主观意识会越来越强,会牵引着我的所有的创作行为。或许这种牵引就是风格的源头。

如果为我的片子定义一个风格的话,我觉得“大纪实风”会比较恰当一些,我认为以情感表达为审美目标的纪录片,可以让婚礼片达成电影感的审美效果。

早年我还是比较关注形式感的东西,可是,慢慢地逐渐地形成了深入挖掘背后故事的大纪实风,本质上是“内容为王”。

好比写字一样,与其写“好字”,更需要关注的是能不能写文章,因为多年以后,拿着笔的手也许会抖,但是思想一定还在表达你的内心。一篇好的文章、一封好的书信、一部好的记录,它是可以永久封存的。

当然,我们中国社会还是一个比较物质化的社会,我们也许会拍很多的物品,但是拍物品也可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在里面。

哪怕我去拍一个Prada的包包,她用了三年没有换过,经历过很多地方,当然也会发生很多故事,在我看来,表现故事要比单纯表现这个包更有意义!因为这貌似“炫富”的同时,更多表达的是这个包包主人的价值观,是她想说的话!

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挖掘物质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以景衬人 以景喻情”来呈现内容。

这里我举个例子,RACHAEL_LAI高级婚纱定制店的老板结婚,是我的朋友,我们也有很多共同的朋友,他非常用心地筹备他的婚礼。他这片子从头到尾有一个很大的线索,就是他收集起来的钥匙,从他告知当班长那天起、高中学校门房的钥匙一直到大学的钥匙,再到他留学法国时候的住所的钥匙,包括第一辆车的钥匙、第二辆被撞毁的车的钥匙,到上海来的住所的钥匙,然后到遇见他的老婆,最后到他和老婆在一起的新房钥匙,我把它整成一条线,放在不同的篇章里。

这部作品在各大平台播出后,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而这样的创作之所以会产生市场的这样的反馈,因为目前为止它是从没有见过的作品。

数据:告别同质化的第一步

其实这个行业的人蛮焦躁的。“我辛苦了那么久,才赚这么点钱?”这句话,我们是经常听到的,我想问的是“到底是什么东西影响你赚不到钱”?

其实你的作品本身呢?目前市场的影像产品高度同质化,但是哪怕有些人模仿一线团队的作品模仿得很好、非常像,可是它永远是二线的,永远达不到一线。

所以对我来说,我必须跟别人不同。怎么不同?就是做自己的风格,更多的是要拉开市场差异化,能够切入市场点,能够让大家更多了解我。

我的方法就是“数据分析”:

我从2011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做了,我研究了所有好的团队的片子。在我看来,视觉传达学是艺术科学中的一门学科,从视觉传达的这个角度去了解艺术的话,可以获得更多的科学上的艺术,而非感官上的艺术。艺术是科学,需要严谨,我把数据拿出来就是科学。

比如,由于片子里面最具冲击力让人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就能够代表作者本身对于整个婚礼片的理解,可以从中找到他们做片子的套路和一些风格上的定义。

然后,我就取样了三个地区的全中国非常出名的有代表的团队的镜头数,分解片子中的摆拍镜头数、纪实镜头数、景物镜头数,摆拍和景物镜头数和时间数的占比等等,针对不同市场设定我们自己的套路。

从样片的分发策略考虑,我也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分。就比如说有一个以摆拍为主的团队,他发一部样片的时候,我一定就会发一部跟他不同风格的以纪实为主的片子。给市场以多一种参考,巧妙地避开与其他团队的PK或者市场争议,从而做到合理的市场卡位。

最终,我想说的是,分析这些数据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不在于利用这些数据,而是躲避这些数据!而充分地利用这些逻辑,才能推演出你的产品定位会在何处。

心得:10年老兵的保鲜之道

从MIKOFILM到卢米埃尔,再到壹伴经历了很多变化,也让我不断成长。

在这之中,难免会有膨胀期,自己回过头来看看,也许膨胀期不完全是坏事。有些事必须去经历,没有谁是什么坑都可以避开的。早点跳到坑里面去,重要的是要从坑里面怎么样能够更快地爬起来。

麦克阿瑟曾经说过“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我从曾经的同事、领导卞峥卞总那里得到一些受益匪浅的建议,在这里也分享出来:

1、“作为团队领导者要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给团队更多的陪伴”。

现在我做不到最后一个走,但是我做到第一个到。我们团队是10点半上班的,我九点钟就到,有一个半小时留出来给自己的工作空间,接下来的八个小时都是要给团队时间。

2、“要留有余地”。

因为年纪轻,做事很冲动,甚至有时候很张狂,很不内敛,不谦卑,那时候因为上升得比较快,膨胀得也很快,往往没有认识到很多东西是别人带给你,而不是你带给别人的。他告诉我:“稍微留点退路给自己,你会觉得这件事情会做得很舒服。如果一点退路都不留,会有点很难让你平静地做下去。”

我现在品牌取名“壹伴”,它属于一个很中性的名字,也期待有更多的朋友。我觉得要给自己留出一个空间,尽可能在过到”一“的时候往后退一点,留有余地,给自己留点余白,因为月满则缺。

3、“不断学习”。

这是卞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的。他有时候也会给我推荐电影、荐书籍,来教导我。

当时自己年轻不懂事,我没有把他和我说的事情当回事。后来才发现学习、读书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 读书、静心思考,是我现在每天必做的事情。就像前几天我在玉佛禅寺膳堂里看到的几幅字:“从表面到深层次,天天要打扫卫生,保持干净,天天要改进改善”。

我现在每天这么做虽然不能成就什么,但是让我知道有些事情该做,有些不该做。有时候做决策的时候,我总会想想”如果老卞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会怎么做?”

在这里还有感谢机构人,王瑱老师、袁理老师,还有Nico、三丰也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的。一路走来,感谢大家的支持!

最后,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初衷是什么:持续创作!

最近,有朋友会用玩笑的口气问我:“Miko啊,你怎么还在搞作品?”

我倒是认为,做了九年到现在,我之所以能活下来,最大的原因反而是创作使生意做得好。生意我是做不大来的,而且脾气不是很好,创作反而变成一种保护层。别人会宽待你的感觉,就是说“小盛就这个样子”。

在一个市场中,有这样的人在,也会有另外一种人在,好比我的片子,有些人因为要商业化运作,所以做了同质化的作品。我也因为要商业化云安装,所以,做了非同质化的作品。这都是每一个人的选择。

就我而言,我觉得如果真的是作为一个创作者,或者说你是自封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你应该把创作放在第一位。

我的WORKSHOP究竟讲什么?

除了技术和管理,我的workshop,主要围绕一点来讲,就是“什么叫美?”

我们会把很多欧洲的、中国更直观的美学观点拿出来进行展开讨论,研究包括对于美的事物的判断、什么叫美,美又分哪几种等等。

接下去,我们会探讨目前已形成的婚礼营销美学里面包含哪几点?别人的美是怎样的美,我们的美是怎么样的?再从这些点去拉开我们差异化竞争的东西,这也会牵涉到风格的问题,比如纪实的东西和摆拍的东西等等。

我们还把整个婚礼布置的风格分为4种,然后去分析他们,最后研究市场的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不同的风格的呈现,更直观地表达我们的一些观点。

当然,我们也会分享各种专项的训练,切实帮助学员的提高。我认为只有把审美这个东西讲得很透彻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些规律,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也更容易去把握,然后慢慢去积累,最后就会有自己的认知。

在未来,我希望接下来能够变成一个分享会,大家都能来,有很多团队去成这个事情,而不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包括媒体、同行也好,这样的话更来得饱满一些,当然也会去传播某种观点。

[ 原创声明:本文为婚嫁风向标转载,来源:婚礼业内参,高参君 ;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婚嫁风向标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婚嫁风向标(hunjia365),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

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