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离婚地图,哪个省的人爱离婚?

结婚产业观察·2018-08-16 00:00
6377
为什么中国人不爱结婚了?为什么离婚变得更加普遍?结婚率和离婚率有什么地域规律?

为什么中国人不爱结婚了?为什么离婚变得更加普遍?结婚率和离婚率有什么地域规律?

文章转自:西部城事(xibuchengshi0518)
作者:西部君

是的,中国人结婚的意愿越来越低了。

民政部近日发布的《2017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063.1 万对,比上年下降7.0%。结婚率为7.7‰,比上年降低0.6 个千分点。

结婚率是反应结婚意愿最直观的指标,它的测算方法是,用办理结婚登记的对数(2006年前的统计口径是人数,也即对数乘以二),除以总的人口基数。所以7.7‰的含义是,在过去的2017年,每一千人中,共有7.7对办理登记结婚。

结婚率下降,不是2017年才开始。2010年以来,中国的结婚率在2013年达到阶段性的最高值9.9‰之后,便开始持续下降。巧合的是,正是这一年单独二胎放开。

结婚率下降对应着离婚率上升。去年办理离婚手续的有437.4 万对,比2016年增长5.2%,离婚率为3.2‰,就是说每一千人中有3.2对离婚。

不同的是,离婚率没有像结婚率那样,有一个先升再降的过程,而是一路走高,从2010年的2‰,提升到2017年的3.2‰。

为什么中国人不爱结婚了?为什么离婚变得更加普遍?结婚率和离婚率有什么地域规律?

01  婚姻自由度大大提升

影响结婚率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一是人口结构。

观念变化容易解释。比如社会更开放,女性地位提高,传宗接代的婚姻功能减弱等,如果结婚可能牺牲生活品质,那么选择不结婚或者晚婚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早期,除了传统的宗族观念残余外,政策层面对婚姻也持保守态度。比如在1987年的统计公报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贯彻新《婚姻法》,人民群众的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有些地方早婚早育、不登记就以夫妻关系同居、婚事大操大办等婚姻陋习相当严重,在婚姻家庭领域里,改变旧的封建传统观念和抵制资本主义思想影响,任务还很重。

非婚同居的多了,结婚率反而下降,这些在今天都是婚姻自由度的象征。

不过观念变化对结婚率的影响,往往还要通过人口结构反映出来。所以,结婚率并不是线性下降的,而是有涨有跌。

为了便于系统观测,西部君将民政部有统计数据以来的结婚率进行了梳理。走势如下:

制图:西部君

1987年以来,中国的结婚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7年到2002年,缓慢下降;2003年到2013年,处在快速上升状态,结婚率一度逼近10‰;2013年至今,则迅速下跌。

02  结婚率的两个阶段性拐点

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次比较大的婴儿潮,20年后这波人到了结婚的年龄,按道理1987年到2002年阶段的结婚率应该提高。为什么现实反而下降?

这是因为在八十年代末,又出现了一次更大的婴儿潮,作为分母的人口基数变大,导致结婚率跟着下降。比如在1990年,出生人口达到2621万人,是中国历史的最高点。

同样受这波婴儿潮的影响,中国的结婚率在20年之后的2013年左右,达到最高点。因为当年出生的婴儿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巧合的是,《婚姻登记条例》正好也在2003年颁布,婚姻登记管理转变为婚姻登记服务,政策的人性化,同样促进了结婚率的提高。

中国的结婚率2013年之后开始下降,观念之外,人口结构老化也是重要原因。2011到2016年,中国20—40岁的人口比例下滑超过 2%,适婚年龄段的群体数量减少。

结婚率的变化,计划生育的影响不可忽视。1982年,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它不仅影响到出生率,还会对婚姻意愿产生影响。一旦不需要像以往那样生育三四五个孩子,结婚时间完全可能后推。

比如,2002年的民政部统计公报提到,“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显示出成效,登记结婚对数连续6年呈下降趋势”。

在结婚率下降的同时,登记结婚的主要年龄也在发生变化,晚婚晚育成为主流。2012年以前,办理结婚登记的群体中,20—24岁一直都是占比最大。不过等到2012年开始,25—29岁的群体,成为登记结婚的主流,2016年的数据显示,其占比达到38.2%。

03  落后地区的结婚率,往往更高

由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不尽相同,结婚率还显示出很强的地域特征。我们不妨看看2017年各省的结婚率。

2017年中国的整体结婚率是7.7‰。以山西为分界,高于全国水平的有14个省区。

其中贵州、安徽和西藏排在前三,换算成千分号,结婚率分别是10.9‰、10.8‰和10.1‰。排在最后三位的地区为上海、浙江和天津,分别是4.5‰、6.1‰、6.1‰。

引入人均GDP的对比可以发现,结婚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呈负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均GDP越高,结婚率越低。

比如结婚率排在前三的贵州、安徽和西藏,都属于相对落后的地区,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准。而那些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像两大直辖市天津、上海,以及浙江,结婚率远低于贵州等地,上海甚至只有4.5‰,不到贵州的一半。

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高,对不婚族和晚婚族越包容,单身男女不会贸然开启一段婚姻,所以结婚率与人均GDP的负相关很正常。

再就是人口结构层面的原因。结婚率的统计以常住人口为口径,像上海这种一线城市,是外来人口的集中流入地。2017年末,上海的常住人口总数为2418.33万,其中非户籍常住人口就高达972.68万,这接近一千万的外来人口中,年轻人是占比很大。

对他们来说,在户籍政策和高房价之下,上海是工作地,但未必是安家落户之所,等到登记结婚时往往会退守到二三线城市。庞大的未婚青年数量,稀释了登记结婚人数占比,导致上海结婚率在全国倒数。同理,北京也低于全国水平。

在众多省区中,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比如江苏经济相当发达,但结婚率高居全国前十,这与它作为计划生育执行最严格的省份息息相关。所以经济发达的影响,更多只能通过婚姻年龄体现出来:

近5年来,江苏人的平均结婚年龄每年大约增长1岁。2017 年,平均初婚年龄达到34.2 岁。

与江苏相反的是江西,它的经济并不发达,存在感相当低,但是结婚率全国倒数第四,全国闻名的高彩礼水平,提供了一种解释。

04  经济不景气如何影响婚姻观

观测婚姻观念的变化,要看结婚率,更要看离婚率。考虑到二者都受人口结构影响,西部君用离婚率除以结婚率,将人口的因素剔除,以此来衡量婚姻态度的地区差别。

2016年离婚率进入前十的省区,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安徽、重庆、内蒙古、四川和新疆。这些地区离婚人数和结婚人数的比值,也处于全国前列的水平。

像上海,虽然离婚率没有进入全国前十,但是结婚率太低,最终导致比值相对较高,仅次于北京,排在全国第七位。

在上述排名中,排序与经济的对应关系,变得不那么明显了。不过落后地区,大部分都排在末尾的位置,而发达的省份,则分散在中部。还有一个突出的地方,那就是东三省。

东三省的离婚率,在全国是出了名的高。以排在第一的黑龙江为例,2017年登记结婚286732对,而办理离婚的竟然达到了175277对,占登记结婚人数的61.1%。

高离婚率,以及高离婚/结婚比,解读为东北人对婚姻更加恐惧,并不算太离谱。在分析东北人离婚率高时,很多论者提到,这里的城镇化程度全国领先,而离婚率又与城镇化呈正相关的趋势。此外,还有移民文化也导致整体的宗族观念较弱,离婚率上升。

其实还有一种解释:经济状况影响了人们的婚姻观。东北这几年经济下滑的相当厉害,一方面人口大量外流,这种外流很容易造成夫妻分离的局面,导致离婚加剧。

另一方面对那些留守东北的夫妻来说,经济下滑导致就业困难,收入降低,夫妻双方的矛盾很容易被放大,离婚率提高,结婚率下降,都是潜在的结果。

当然北京和上海的比值也高,未必适用这种解释,但经济同样是影响要素,只是影响的方式不相同。比如两地的高房价,会对结婚意愿产生不小的影响。

还有一个颇为巧合的细节,离婚/结婚比排在全国前五的地区,黑龙江、吉林、天津、重庆、辽宁,上半年的经济状态都不算好。虽然这只是一个巧合,但经济对婚姻状况可能的影响不容忽视。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西部城事,西部君;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

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