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2013年达到顶峰之后,中国的结婚率似乎进入了一条漫长的下降通道。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结婚数比去年同期下降5.7%。从地区来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结婚率普遍偏低。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结婚对数为301.7万对,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1万对,降幅为5.7%。
而从不同地区来看,今年一季度结婚率最高的是贵州、宁夏、西藏等地,而结婚率最低的几个地区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除江苏等个别省份之外,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结婚率普遍偏低。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适合结婚的人数在下降。“如果按照22岁年龄看,相当于1996年出生的人进入到可以结婚的阶段。但是当时人口出生率在快速下降,这意味着后续几年达到结婚年龄阶段的人会迅速减少。”
此外,他认为,选择不结婚或者推迟结婚的比例在迅速上升,尤其是女性。“现在对于晚结婚或者不结婚,社会相对比较宽容,同时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因为职业发展原因,都会影响结婚和生育。”
结婚率进入持续下降通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全国结婚对数为301.7万对。这一数据相比2017年一季度的319.8万对,2016年一季度的345万对,2015年一季度的360万对,2014年一季度的412.8万对,2013年一季度的428.2万对,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和2013年相比,跌幅达到29.5%。
与此同时,离婚人数没有变少。今年第一季度的离婚登记为 97.4 万对,虽然相较过去几年增幅减缓,但依旧上升了 1.7%。
此外,从年度数据看,2005年到2013年,结婚率在持续上升,从6.3‰上升到9.92‰。但是此后结婚率进入下降通道,2017年全国结婚率只有7.6‰。
为什么结婚率在不断下降呢?
数字显示,1996年的全国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6.98‰,相比1987年的23.33‰,已经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
而且,全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步伐在1996年之后也并未减缓,到了2010年只有11.9‰。而以22岁为结婚年龄看,2010年出生的人口,将在2032年左右进入结婚生育阶段。
原新透露,据他了解,在2015年,全国30-34岁女性不结婚比例在6%左右,比1990年左右的数字提高了10倍左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石智雷认为,这背后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很多女性地位高的地方,结婚率会低,而离婚率会高。中国结婚地域差距就反映了这一点。同时不同的国家结婚率和离婚率差异大,也与文化有关系。”
还有专家认为,结婚率降低与经济发展也有间接关系。中国人均GDP将接近1万美元,同时将逐步进入人均GDP达到1.2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行列。
经济越发达越不结婚?
从地区不同的数据来看,结婚率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2017年结婚率最高的前五大地区,分别是贵州、安徽、西藏、青海、河南。而从人均GDP看,这些地区在2017年的人均GDP均不超过5万元。
而在2017年,结婚率不足0.7‰的地区,包括北京、广东、河北、辽宁、湖南、山东、江西、天津、浙江和上海,有6个地区在2017年的人均GDP超过7万元,其中3个地区超过10万元。
即使,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结婚率下降的情形也很常见。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终生未婚率”的数据显示,2015 年 50 岁之前从未结过婚的日本男性比例约为 23.4%,女性为 14.1%,达到历史新高。
石智雷认为,经济条件越好,对于单身和各个生活方式一般来说会越宽容。“现在社会越发展水平高,社会越宽容,社会越多元化,不结婚单身或者随时离婚,都是个人选择。”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家庭与性别研究室副主任马春华告诉记者,对于很多国家而言,结不结婚并不重要,重要的生育率是否高。“但是不同的国家制度不同。在法国等国,未婚是可以生孩子的。但是在东亚国家,未婚的情况下生育不太被允许。举例说,日本家庭非婚生孩子不容易拿到养育儿童津贴。”
中国呢?尽管《婚姻法》未明确规定人民要结婚才能生小孩,但非婚生孩子若想落户必须缴纳高额的社会抚养费。
生育率下降影响的结婚率又会反过来几次刺激生育率下降。
在 2011-2016 里,中国 20 – 40 岁的人口比例已经下滑超过 2%。全国人口出生率在 2010 年更降到只剩 11.9‰,这群人将在 2032 年左右进入法定婚龄。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已经结婚的人也不一定想生小孩。
根据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计公报,全国新出生婴儿 1758 万人数里,二孩占比超过 50%。
但二孩数量依然远低于计生委早先的预期。第一胎的新生儿占比下降的可能原因是,年轻或新婚夫妻还没打算生小孩。
马春华认为,对于中国而言,未来个税按照家庭征收的话,有利于促进个人结婚和生育。“很多国家都是以家庭征收个税,这是能促进婚姻和生育。”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整理,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定军;好奇心日报,陈思谕;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