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天价彩礼的历史如此悠久……

结婚产业观察·2020-05-14 00:00
4496
历史上的婚嫁成本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婚嫁成本是怎样的?

最近三十年,全国彩礼价格水涨船高,经常可以看见”天价彩礼”的报道。在不少农村地区,彩礼动辄三十万、四十万,甚至更高,让人望而却步。2018年,全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得多少年不吃不喝,才能凑齐彩礼。因此,许多男青年结不起婚,或者因婚返贫。

江西丰城流传着一句话:”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什么意思呢?原来呀,”一动”指的是汽车,”不动”指的是房子,想娶谁家的女儿,必须买好房车;”紫””红””绿”是纸币的颜色,分别代表五元、一百元、五十元,”万紫千红一片绿”就是说要一万张五块,一千张一百块,还有若干张五十块,这些钱少说也有十五万了。再加上房车的价格,总共多少钱,可以掂量掂量。

部分地区还有”三斤三两””六斤六两””八斤八两”之类的说法,这又是什么鬼?听起来好像是重量?没错!指的就是重量,鸡蛋的?不!是钱的!比如六斤六两,就是要六斤六两的百元纸币,一张百元纸币,大概1克多一点,六斤六两就是要3000多克,约合人民币30多万元,是不是很有才?

由于价格太高,因彩礼导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多。2015年,亳州一个男青年突然在家里自杀,原因是负担不起13万的彩礼;2017年,宁陵县一位母亲跳河自尽,她儿子马上要结婚了,家里拿不出10万元彩礼买轿车,无奈之下,感觉对不起儿子,就寻了短见。2019年,江西发生因彩礼未足额返还引发的惨案。婚前,男方东拼西凑,大量举债,向女方支付了40万彩礼。两口子结婚没多久,离婚了,男方要求全额返还,女方却以家庭困难为由,只愿还32万。谈判破裂后,男方一怒之下,把女方给杀了。

历史悠久的天价彩礼

结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物叫”彩礼”或者”聘礼”,女方家庭陪嫁的东西叫”嫁妆”。在中国,结婚送彩礼这一习俗,可谓源远流长,今天有许多女方家长高呼:彩礼是祖宗留下来得传统,必须坚持。

因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礼记》第四十四篇《昏义》有言:”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昏礼是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其中”纳征”就是指男方给女方家送聘礼。送多少呢?每个阶层都不一样,量力而行,天子有天子的标准,诸侯有诸侯的标准,至于平民,没有严格规定,《周礼》说:”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算是给了个上限。

彩礼、嫁妆原先只是礼仪性质的,并不在乎数量的多少,作为婚姻达成的见证。随着时间流逝、社会变迁,聘礼的价值、数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显庆年间,唐高宗颁布诏令:”自今以后,天下嫁女受财,三品以上之家不得过绢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赀妆等用,其夫家不得受陪门之财”。当时官场、民间的彩礼、嫁妆数额惊人,奢靡之风日盛,让唐高宗很是不满,他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此事,对每个级别的最高的彩礼,进行了规定。

当时部分官员为什么要送这么重的彩礼呢?因为他们和女方家庭有利益交易。

初唐时期,人们都比较看重门第,在士人、老百姓眼里,出身名门望族,往往具备很高的社会地位。此时山东旧族虽已衰落,祖宗光环仍在,他们希望得到实力派的支持,还渴望获得大笔资金缓解经济压力。庶族官员,虽然靠个人努力当上了大官,有权有势,但出身不行,他们想娶名门之女,为自己或者子孙镀镀金。门第、出身上的差别,需要用金银财宝来弥补,多出钱,就能娶到名门望族家的大小姐。《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对此都有记载:”苟他族欲与为婚姻,必多责钱财””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唐太宗曾经吐槽这些人:”多纳货贿,有如贩鬻”,你们简直是在卖女儿!

到中晚唐的时候,嫁妆突然又水涨船高了,背后反映的还是利益交易。科举制的推行,让许多有才华的男子看到了希望,他们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每当成绩公布时,许多有钱有权的女方家长就开始蠢蠢欲动,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找到新科进士,愿意出高额的嫁妆,请他们一定要娶自己家的女儿。

动机是什么呢?进士以后混得好,就是国家的高级干部,假如婚约达成,有个潜力股做女婿,对娘家不是很有利吗?相当于在官府添了座大靠山。有些进士家境贫寒,就是想通过科举飞黄腾达、改变现状,现在不仅仅收了巨额嫁妆,脱了贫,岳父岳母还送个老婆,何乐而不为?

钱名交易、钱权交易,是上层许多高彩礼婚姻的实质。钱只是手段,老百姓感觉是天价,官员、富商却不认为,因为他们都是钟鸣鼎食之家,根本无所谓!对于另外一些家庭来说,嫁女儿的目的就是为了收彩礼,赚取更多钱财,并非真为女儿的幸福着想,这样的父母每朝每代都有。永徽年间,许敬宗被有关部门弹劾,贬为郑州刺史,理由是他把女儿嫁给了岭南实力派冯盎的儿子,借机收受了许多彩礼。

当时岭南不比现在,经济落后,语言不通,一般是罪犯才去那个地方,许敬宗主动把女儿嫁到岭南,还收了那么多彩礼,大家就认为他是在卖女儿,给自己谋利。此外,他还把另一个女儿嫁到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家里,也是为了高额彩礼。博士袁思古就批评他说:”纳采问名,唯闻于黩货”。

许敬宗要高价彩礼,是为了挣钱;普通老百姓的动机就比较多元化。

受重男轻女思想制约,许多人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之前养育的成本得收回来吧!不能白白便宜了女婿。而且女儿出嫁后,只有回来探望父母的义务,却没有养老送终的要求。古代不交社保,人老了也没有养老金。女儿出嫁了,需要婆家以彩礼的形式支付给娘家一笔费用,满足父母养老的需求,收到的数额越多,安全感越强;越是落后的地方,这样的诉求越强烈,尤其是家里只有女儿的。

那既有女儿又有儿子的呢?女儿出嫁可以收彩礼,儿子娶妻就要付彩礼,行情普遍那么高,娶媳妇的钱从哪里来?从女儿头上来,把嫁女儿收到彩礼钱给儿子,结婚就有保障了。此外,中国还有个面子文化,给的彩礼越多,说明女婿实力越强,让外人看见了,女方家长会特别有面子。男方出的起高额彩礼,说明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给女儿比较好的物质生活,更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婚姻。万万没想到,很多人的彩礼其实是借来的。

贫女难嫁现象的思考

在唐朝中晚期,”贫女难嫁”成为一个热议的社会问题,许多诗人都在作品里反映过这一现象。

贫 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的《贫女》为我们介绍了一位嫁不出去的女子,她出身寒门,从来没有见过绮罗(富家小姐穿的高档服装),也从来没有媒人给她介绍对象,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出不起嫁妆。尽管擅长女红,身怀一技之长,却始终无人问津,最后孤独终老。

蚕 女

养蚕先养桑,蚕老人亦衰。苟无园中叶,安得机上丝。妾家非豪门,官赋日相追。鸣梭夜达晓,犹恐不及时。但忧蚕与桑,敢问结发期。东邻女新嫁,照镜弄蛾眉。

司马扎笔下的养蚕女,也是个苦命之人。官府赋税沉重,养蚕女通宵达旦的加班,才能够勉强维持生计。由于家境贫寒,没有适龄的男青年愿意娶她,看到领居家的女孩出嫁了,就感觉非常无奈:什么时候能轮到我呀!她此时此刻的心情,与现在受天价彩礼困扰的男青年一样,跨越千年的共鸣。

负 薪 行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杜甫的《负薪行》,为后人描述了一位凄惨的女人。她四五十岁了,还没有嫁出去,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却梳着处女的发髻。按照目前形势,估计她以后也嫁不出去了。夔州当地有风俗:男的在家里当家,女的到外面干活。这个女子就天天去野外砍柴,拿到市场里卖了,换点钱,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由于饱受风霜,常年辛劳,面部留下了道道泪痕,衣服单薄,根本无法抵御严寒。巫山女子并非天生就那么丑,王昭君就是这一带的人呀,是生活压力把他摧残成这样的。”更遭丧乱嫁不售”,道出了贫女难嫁的重要原因。自安史之乱以来,人口锐减,社会动荡,男人往往被朝廷或者其他势力征用,派到前线打仗,有的战死;有的长期戍边,无法返回,杜甫的《石壕吏》就揭示了官府强行抓丁的恐怖。

男性人口大幅下降,女性人口过多,性别比例失衡,在此背景下,贫家女子想要嫁人,就比较困难了。男性处于优势地位,根本不愁娶,谁提供的嫁妆比较多,就优先考虑谁。寒门女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无法像贫苦书生一样靠读书实现逆袭。在农业社会,女性到田地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也力不从心,只能做做家务、带带孩子,发挥的作用有限,很难为家里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男子娶妻,相当于多养活一个人,既然如此,当然是要选嫁妆多的、家境好的。

现在的情况完全相反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多出3000万。其中20-49岁的男性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约为23.31%,而女性此年龄段的比重约为22.29%,折合为人口,相当于男性比女性多了1400万。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不会得到改观,00后和10后男女性别比在113-118之间,也就是说出生的婴儿中,男婴比女婴要多13%-18%,等他们长大了,男多女少的现象会更为严重。

和唐朝的男少女多现象一样,现在的择偶过程中,女方处于优势地位,当然会选择家庭条件更好的,像偏远地区贫寒人家的男青年,结婚就比较困难。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婚育观念的改变,也使部分男青年结婚更加困难。人民公社时代,人口流动少,去哪个地方都要介绍信。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去县城、省城甚至一线城市务工,见识到外面的世界后,许多成年女性会选择外嫁,到城市或者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定居。女性人口流失,让留在村里、家境欠佳的男青年选择余地更小,议价能力减弱。

如果男性也选择到外面发展,需要买房买车,高额的房价,持续上涨的物价,也抬高了彩礼成本。而且现在女性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并在职场中获得收入,为家庭创造价值,她们在择偶问题上就有更多的选择,也多了更多余地。不像农业社会,必须在合适的年龄嫁出去,否则没人愿意娶,生存都是问题,还给娘家增添烦恼。

总之,天价彩礼是个历史悠久的社会问题,许多人呼吁加以整顿,效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中国国家历史;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

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微信服务号